三国武将是怎样炼成的?士兵与武将的差距有多大?
三国武将是怎样炼成的?士兵与武将的差距有多大? 武将与士兵的差距有多大?说道这个问题,差距肯定是有的,要不然武将拿什么去统兵呢?我们就从三国时期的史料记载当中在具体分析...
曹丕的文采在三曹中如何?
三曹,是在文学史上的一种叫法,指的是汉末三国时期,曹操、曹丕、曹植父子三人,他们作为当时的风云人物,不仅在政治上叱咤风云,在文坛更是举足轻重,后世将他们三人合并在一起合称为三曹,但是现代人的眼中,似乎曹植和曹操的文章诗作更加广为人知一些,至于曹丕就没有那么好了,这是为何?曹丕的文采在三曹里面是垫底的吗?
曹丕作为一位政治家乏善可陈,唯一值得提及的是由他完成了其父曹操篡汉自立的夙愿,逼迫汉献帝“持节奉玺绶禅位”,改元黄初,建立魏政权;曹丕在位六年,大的建树几乎没有。相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无比耀眼,掩没了其帝王的光彩。这也正符合了这位曹公子的心思,纵观曹丕一生的言论和追求,他坚定地认为,只有文字才能使人千古留名,对于帝王的差事,勉为其难应付一场而已。
曹丕自幼即喜爱文学,虽然史籍称其“文武兼备”,此类文字纯属是给帝王涂脂抹粉的虚妄之词;所谓的“善骑射、好击剑”,非少年时的顽皮举动就是吟咏之余的雅兴所为。真正青少年时代的曹丕,钟情的是读书写作。“年八岁,能属文,有逸才,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”。八岁时就能赋诗作文,显现出超长的文学天赋;同时酷爱读书,经史子集无不通晓。
曹操打败袁绍以后,定都邺城(今河北临漳),营建了自己的政治文化中心。曹丕的青年时代基本上是在邺城度过的,而其邺城生活的主要内容,就是倡导、组织、参与并亲手推动了“彬彬之盛、大备于时”的邺下文人集团。在战火尚未熄灭、三国交战正酣的时代背景下,“建安文学”以其独树一帜而占据中国文学史之一席之地,除了曹操与曹植,首功当推对文学有着极其浓厚兴趣的曹丕。邺下文人集团的核心是曹丕,正是在他的号召和引领下,兴起了一段中国历史上文化事业的高潮,参与人数有百人之多,规模空前;汇聚了文坛精华,当时全国一流的诗文大家悉集于此;佳作名篇层出不穷,短短十余年间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不断涌现;产生了“三曹”“七子”等代表性人物,“建安风骨”成为后世文学的典范。而这一切都要首先归功于喜爱文学又具备特殊政治身份的曹丕。
建安二十五年(公元220年)曹操去世,太子曹丕接过了父亲留下的政治重担,角色的转换并没有使之放弃文学的梦想,其中有一件事足以再次验证曹丕对“文名”的痴情,完成“禅让”大殿,接过汉献帝的国玺登基建魏后,曹丕给父皇曹操的尊号是“武皇帝”,而把“文帝”之名预留给了自己。
从个人文学才华与成就上来看,曹丕诗、赋、文皆能,甚至还曾涉足小说的创作,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通才。《魏志》记载:“初,帝(曹丕)好文学,以著述为务,自所勒成垂百篇。”显见其好于文字也长于著述。曹丕的诗歌多表现其贵公子的游宴驰鹜生活,他的辞赋有二十六篇之多,既叙写军国大事也抒发个人情怀,像《述征赋》、《感物赋》、《寡妇赋》等。诗赋之外,最能体现曹丕文学思辨才华的,是他的文,传之今天仍耐人寻味的代表作有《与吴质书》、《答繁钦书》与著名的《典论》。
《典论》的写作初衷就是为了立言留名的目的,是直接表现曹丕人生价值观的一篇自白文字。他说:“盖文章,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。年寿有时而尽,荣乐止乎其身,二者必至之常期,未若文章之无穷。是以古之作者,寄身于翰墨,见意于篇籍,不假良史之辞,不托飞驰之势,而声名自传于后。”可以看出,曹丕之所以深信文章才能使人真正不朽,是因为真正完美的精神产品无须史家吹捧,不用他人假托张扬,人们自会争相阅读万代传诵。另一方面是他看到了“立言”的纯个体精神劳作的特性,可以摆脱繁琐的俗务,不依赖他人而独立创造。这无疑告诉人们,文学创作的成本很低,关键在于自身的刻苦钻研、深入思考和不懈努力。
像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一样,曹丕也渴望永垂不朽,有的人专注于杀伐建功,有的人以奇巧术数留名,极少数得天独厚者则凭借王霸之业期图千古流芳。曹丕是幸运儿,他得父荫已经占据了一条,但他却并不看重帝王的尊荣,独独倾心于文字词章。出于对不朽的向往,曹丕十分歆慕那些以著作传世的人物,孔孟司马迁都是他心中的偶像。他是这样看待生命价值的:“生有七尺之形,死唯一棺之土,唯立德扬名,可以不朽,其次莫如著篇籍。”这里的“立德”,同样是道德文化上的建树,与著作异曲同工。每见当代文坛才子的一篇佳作,曹丕难掩其羡慕之情,他评价徐干的《中论》:“著《中论》二十余篇,成一家之言,辞义典雅,足传后世,此子为不朽矣!”
曹丕固然在治理江山上未见其雄才大略,但他活出了自己的个性,没有不思进取地躺在父辈提供的安乐窝里虚度时光,而是另辟蹊径,找到了生命价值长存的另一方天地。对于一个钟鸣鼎食的帝王之子,这应当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。
三国武将是怎样炼成的?士兵与武将的差距有多大? 武将与士兵的差距有多大?说道这个问题,差距肯定是有的,要不然武将拿什么去统兵呢?我们就从三国时期的史料记载当中在具体分析...
清朝皇室是怎么过春节的? 2019年的春节我们已经过完啦,要等到下个长假只能是8个月后的十一了。假期结束我们也该好好收收心,该上学的朋友乖乖上学,改上班的老老实实去上班,赚...
被李自成劫持的东宫二王结局如何 1644年3月19日夜,在曹化淳的带领下,李自成的大军顺利攻下紫禁城。崇祯帝自知大势已去,亲手逼死了自己的妻子周皇后,砍死女儿昭仁公主以及嫔...
道光帝为何独宠孝全皇后?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道光帝非常的感兴趣,因为大家对道光帝的了解都是感觉这位皇帝非常的不好声色,非常的谦谦君子的味道,对什么都没什么大的喜欢,但...
于成龙和康熙皇帝关系如何? 于成龙是清朝一代名臣,有着“天下廉吏第一”之称。初入仕途的于成龙已经44岁,他不顾好友阻拦,而且算是抛妻弃子来到偏远的广西罗城县任知县。此后...
萧皇后一生嫁了几次? 历史上美女自然是不少的,除了四大美女之外,还有很多可以说都是以美貌著称的,其中有一位堪称是历史上出嫁次数最多的皇后,也就是隋炀帝的皇后萧皇后,...
齐国为何不参加合纵 与其他五国有什么恩怨 战国末期,大局势就是山东六国与秦国对抗的历史,而这段历史中,就出现了合纵和连横两种策略,合纵就是让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,形...
松赞干布死后,文成公主过的怎么样? 文成公主入藏,是唐朝时期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公主前往其他国家和亲,目的无非就是保证两国暂时的和平,毕竟只有和平才能够带来好的发展,...
盘点三国中七大单骑救主人物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有看过三国演义吧?在这个名著当中,里面的英雄还是很多的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。不过在《三国演义》里面,赵云的单骑救主着实...
蒙恬死后,三十万军队都去哪了? 蒙恬最终的结局也是非常悲惨的,蒙家时代为秦国效力,结果秦始皇死后,赵高篡改遗诏,赐死了原本的继承人扶苏不说,还害死了蒙恬,然而蒙恬死之...
嘉庆抄了和珅的家,为什么后来后悔了 和珅,一说起这个人,很多人一定都会联想到另一个词“贪官”,的确,和珅很贪,说他富可敌国也毫不为过,所以当乾隆一死,嘉庆上位之后,...
南唐末代皇帝李煜是怎么死的? 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,在位一共15年。李煜一生主要成就体现在了他的诗词、书法上,李煜词的成就颇高,其语言明快、情感真挚、题材广阔,影响了...
夏侯渊能力如何?他的死真的影响了当时的局势吗? 说到夏侯渊其实很多网友应该知道这个人的,说到他大家似乎都有一个感觉,那就是这个人好像十分的厉害,但是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...
商朝为何杀死大批奴隶祭祀?鬼神崇拜是怎样的? 很多人都知道,古代人对于鬼神之说是非常信奉的,但这种对鬼神的崇拜也有一些起源。在商朝时期,人们是非常信奉鬼神的,也会因此...
咸阳对秦国统一有什么作用? 迁都,对于古代一个国家来说,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,毕竟是要把这个国家的中心都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,如果不是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,是不会轻易...
为何战国七雄实行变法,只有秦国商鞅变法成功了? 秦国能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,直到秦始皇灭六国,完成全国统一的壮举,这跟秦国成功实现商鞅变法离不开关系。不过商鞅变法在当...
宋朝最早使用纸币,为什么没能让纸币在民间普及起来? 宋朝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,当时的纸币叫做交子,每年定期限额发行。宋朝商业经济发达,内出口贸易频繁,导致铜钱和...
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关系图 说到“蒋宋孔陈”其实在现在人如果不太知道民国历史的话,会发现这几个人都还是比较的陌生的,但是不要紧的,这几个人还是挺有意思的,挺给力的,话说...
溥儁晚年生活是如何度过的? 溥儁的儁读作jùn,他是爱新觉罗·载漪次子。戊戌变法失败后,慈溪太后准备废黜光绪帝,立溥儁为太子,但遭到了各种势力的反对,最后只能作罢。而溥...
如果颜良文丑联手对阵关羽,有没有取胜的机会 《三国演义》中,颜良和文丑都成了关羽的刀下魂,其实颜良文丑的武力值并不弱,但在关羽面前似乎就变的不堪一击。当然,演义肯定...
甲午战争为何慈禧一心求败?若是打赢了意味着什么? 说起甲午中日战争,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,这是发生在晚清时期,日本对中国所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。而这次战争的影响非常深...
朱元璋与朱棣为何都喜欢朝鲜女子?其原因是什么? 为了能够换个与朝鲜之间的关系,朱元璋向朝鲜提出了和亲的方案。永乐年,永乐帝朱棣改变了洪武帝朱元璋“做亲不成”的不利外交...
吴道子为何被称为画圣? 古代有非常多出名的画家,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厉害人物,而在所有的画家当中,又有一位被人们称为“画圣”的,足可见他在画画上的成就和功底,那都是...
曹丕病逝孙权打算出兵江夏,为何最后却是无功而返? 曹丕病逝后,孙权认为此时会是出兵江夏的大好时机,于是下令出征。但最终结果却是无功而返,没收获太多实质性的东西。不过此...